开学季,既是学子们满怀憧憬踏入校园、开启新一段学习旅程的日子,也是各类诈骗分子伺机而动的“活跃期”。他们紧盯学生群体社会经验不足、防范意识较弱,以及开学时涉及缴费、购物、兼职等多种需求的特点,精心设计出五花八门的骗局——从冒充老师收取“学杂费”,到以“兼职高薪”为诱饵设下陷阱,再到利用新生对校园环境不熟悉实施的租房、购物诈骗······这些骗局不仅可能让学生们遭受财产损失,更可能给刚刚开始的校园生活蒙上阴影。认清开学季诈骗的套路,提高警惕,是每一位学生和家长守护平安校园生活的重要前提。
本周发案类型
本周(8月21—28日)刷单返利类6起,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3起,贷款、办卡类2起。
经典案例
1、骗子会混入班级群或创建高仿群,冒充老师或家委,以“统一订购教材”“收取班费”等理由要求转账,并用家长接龙、限时缴费等话术制造焦虑,诱使家长上当受骗。2025年8月,廖女士被拉进假的班级QQ群,看到“班主任韦老师”发的收取班费通知后,毫不犹豫扫码支付,后才发现被骗。
2、2025年8月,准大一新生小南为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加入了某教育局提供的QQ群。诈骗分子冒充学生加入该群,将昵称和头像换成与群管理员一致后,添加小南QQ号,谎称着急下款让小南退群,并以助学贷款未激活为由,诱导小南通过银行卡转账提现进行激活,骗走小南3000元。同一时段,群内另一名学生也被以同样手段骗走500元。
警方提醒
1、两个不要:不要轻易点击不明链接,不扫描不明二维码,更不要向陌生账号转账汇款。这些链接和二维码可能隐藏着恶意软件或诈骗陷阱,一旦点击或扫描,个人信息和资金安全将受到威胁。
2、注意保护:不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妥善保管好个人信息,如家庭住址、手机号码、银行卡号、身份证号码、支付宝账号以及任何密码等,避免信息泄露被诈骗分子利用。
3、及时沟通:有疑问可以及时与校方、班级老师或其他学生家长进行核实。在涉及缴费等重要事项时,务必通过电话或当面与相关人员确认,切勿仅凭群内消息或陌生电话就盲目转账。一旦发现被骗,第一时间拨打110进行报警。
4、加强群组管理:校方人员要积极检查自己负责管理的班级群、家长群,设置入群审核、核实成员信息、落实实名制度,对身份存疑的尽快清除出群,从源头防范诈骗分子混入。
5、保管好财物和支付信息:家长要保管好自己的手机、银行卡等物品,不要让孩子知道支付密码,以免其受骗后进行大额转账汇款。同时,控制孩子的压岁钱或者零花钱的随意支出,建议帮孩子存定期或者限定流水金额。经常对未成年孩子上网课使用的电脑、iPad、手机等电子产品进行检查,定期与子女沟通花销支出 。还可以给孩子的微信设置转账24小时到账,如若不幸被骗,可有及时挽回的时间。
6、增强防骗意识:学生要增强自身的防骗意识,不贪图小便宜,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承诺。遇到可疑情况时,要保持冷静,理性分析,不要被骗子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如遇到“公检法”要求转账、“客服”要求提供验证码等明显的诈骗话术,要坚决拒绝,并及时向老师、家长或警方求助。
希望广大师生和家长能够牢记以上提醒,在开学季提高警惕,不给诈骗分子可乘之机,共同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官方反诈渠道:
1、电话报警:直接拨打110或当地的反诈专线,如96110,向警方提供诈骗相关信息。
2、网络平台举报:可通过公安部推出的“国家反诈中心”APP进行举报,在APP内按指引填写相关信息提交即可。
3、政务平台反馈:利用各地政务服务热线,如12345进行反诈咨询或反馈线索。还可以通过当地政府的政务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官方账号留言反馈。
4、银行求助:如果发现涉及银行账户的诈骗情况,可及时联系银行客服热线或到银行网点,寻求帮助和建议。
5、运营商举报:当收到诈骗短信时,还可以将短信内容及发送号码通过运营商进行举报,比如中国移动用户可发送至10086999,中国联通用户发送至10010999,中国电信用户发送至10000999,这样能助力运营商对诈骗号码进行处理,减少更多人受骗的可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前后对照表
原标题:《每周反诈|开学季诈骗高发!这些套路要认清,师生家长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