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像人类越难造!为什么都执着于造「人形」的机器人? 从波士顿动力机器人后空翻、众擎机器人的前空翻,到宇树机器人的侧空翻、波士顿动力的侧翻……机器人都在往「更像人」的动作上,...

越像人类越难造!为什么都执着于造「人形」的机器人? 从波士顿动力机器人后空翻、众擎机器人的前空翻,到宇树机器人的侧空翻、波士顿动力的侧翻……机器人都在往「更像人」的动作上,...

来源:雪球App,作者: 指数情报局,(https://xueqiu.com/2395350277/333567319)

从波士顿动力机器人后空翻、众擎机器人的前空翻,到宇树机器人的侧空翻、波士顿动力的侧翻……

机器人都在往「更像人」的动作上,“内卷”。

似乎在众多形态各异的智能机器人中,人形机器人总是会让人感觉“更聪明”,更有可能成为真正和我们"玩到一块"的智能伙伴。

为啥就非得是人形?这要从三个"天生优势"说起:

天生适配人类环境。比如门把手总装在抬手就能拧到的位置、楼梯踏步刚好一步能跨上。

这类设计全是人类给自己开的"后门"“便利”。人形机器人就像拿到乐园通票,开冰箱、坐马桶、用手术刀都不需要改造设备,毕竟人类早把世界改造成了"自己人专属"游乐场。

偷师百万年的人类外挂。比如波士顿动力把人类落地时的膝盖缓冲"复制粘贴"给机器人,让它们从2米跳下能像猫一样稳当。

这些人类进化百万年的"生存经验包",也成了机器人“学习的捷径”。

在应用场景中与人类无缝衔接

当机器人递药片时肩膀倾斜差不到一根头发丝,78%老人会自然伸手去接,这个误差比眨眼还小的动作,像指纹解锁一样打开了人脑的信任系统。

就连迪拜商场的小偷见到巡逻机器人都会绕道走——直立行走的形态威慑力,可比轮式机器人强2.3倍。

当Atlas完成跳马动作,不仅是算法的胜利——它的髋关节结构暗合人类运动原理,身体记忆里还储存着人类体操运动员的数据遗产。

这种你中有我的共生关系,就像钢铁侠的贾维斯——既是AI管家,也是人类认知的延伸镜。

这篇文章我们就具体聊聊:为什么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技术的最佳拍档?

“身体困境”与“人形破局”认知科学的启示:身体即认知的边界

1980年代,意大利神经科学家在猕猴大脑中发现了一类特殊神经元——当猴子自己抓取食物或观察其他个体做相同动作时,这些神经元都会激活。这便是“镜像神经元”的首次发现,揭示了生物智能的核心规律:认知能力与身体形态密不可分,智能不是光靠脑子,得有个能动手干活的身体。

这一发现支撑了具身认知理论的核心观点:智能并非单纯依赖大脑计算,而是身体与环境互动的产物。

以人类婴儿学习为例,在学会直立行走前,他们的空间感知能力仅限于爬行时的低视角;而当能够站立后,视觉范围扩大50%,物体距离判断误差下降62%(《Developmental Science》2018年研究)。

这说明,身体形态直接决定了智能发展的边界。

麻省理工学院(MIT)在2021年的突破性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理论。研究者为相同AI算法配置了三种不同形态的机器人:轮式底盘、四足结构和类人双足。

在模拟家居场景中,双足机器人在开门、上下楼梯等任务中的学习速度比其他形态快3.2倍。原因在于其身体结构与人类环境的高度匹配,使得算法能直接调用人类行为数据进行预训练。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2023年的对比实验更具说服力:在模拟家庭环境中,人形机器人完成取物、清洁等任务的成功率达82%,而四足机器人仅为47%。差距的核心在于前者可直接调用人类积累的十亿小时级动作数据——当机械臂长度与人类相仿时,抓取冰箱食物的运动轨迹可直接复用YouTube上700万条相关视频数据。

因此,在具身智能的发展路径中,人形结构不仅是效率最优解,更是实现人机认知对齐的必要条件。

真实物理世界的适配性

地球上99.6%的物理设施都是为人类身体设计的(数据来源: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2022年报告)。

从门把手的94-116厘米安装高度(对应成人肩部活动范围),到楼梯踏步的15-20厘米垂直间距(匹配人类步幅),这些参数构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技术壁垒。

这种适配性,更体现在工具使用上。

人类工具的设计遵循“生物力学黄金比例”(在一些产品上也被称作人体工程学):螺丝刀握柄直径(28-32毫米)对应成人手掌抓握舒适区间,汽车方向盘倾斜角度(25-30度)匹配前臂自然弯曲弧度。

波士顿动力Atlas机器人正是基于这些参数设计手部结构,使其无需改造即可操控现存工具库。

这实质上是将人类20万年工具使用史转化为具身智能的预训练数据集,避免了四足或轮式机器人因形态差异产生的数据损耗(改造工具年均成本超120亿美元)。

因此,在具身智能发展进程中,人形结构不仅是效率最优解,更是突破人类技术生态壁垒的最大可行路径。

社会交互及情感需求为人形机器人打造具身基础

人类社交中,55%的信息通过肢体语言传递(Mehrabian定律)。

卡内基梅隆大学人机交互实验室发现:当机器人具备类人头部倾斜动作(15度内)和1.2米/秒的步行速度(接近人类日常步频)时,受试者对其指令的配合度提升30%。

这是因为这些参数触发了人脑中的“类人化认知模块”(可以理解为比起其它物种,人类更愿意与同类交流协作)。

文化行为,也依赖身体形态的兼容性。

日本早稻田大学在礼仪机器人研发中发现:实现15度鞠躬动作需要至少7个自由度(DOF)的腰部关节,而传统工业机器人仅具备3-4个DOF。

当机器人能准确复现人类礼仪动作时,老年受试者的心理接受度从41%跃升至79%。

这些科学证据共同指向一个结论:人形机器人并非追求外观拟人化,而是通过形态的拓扑同构(topological isomorphism),突破具身智能在物理交互、数据获取和社会融入方面的根本性限制。

当机器人身体成为人类文明的“镜像接口”,智能进化的效率将实现量级跃升。

技术融合的几何支点

当人形机器人完成一个后空翻时,它其实在挑战三个物理定律:

既要像体操运动员般抵抗落地冲击(膝盖弯曲角度精确到0.5度),

又要像外科医生那样用复刻人类腕部结构的手指捏住鸡蛋,

甚至能在太空失重环境下,像人类踩冰面一样本能切换行走模式。

这些技术奇迹背后藏着一个简单真相:工程师们把人类百万年进化出的身体智慧,翻译成了机器关节里的液压系统和传感器代码。

正是这种对人类形态的极致复刻,让人形机器人成了具身智能技术无法替代的最佳载体。

运动控制的三重革命

抗冲击与动态平衡:波士顿动力Atlas的突破

波士顿动力Atlas机器人能在碎石地上完成540度后空翻,其核心技术在于“全身动力学控制”——每秒1000次的姿态调整频率,配合液压驱动的爆发力(单腿瞬时输出功率达5kW)。

当Atlas从2米高处跳下时,腿部液压系统能吸收90%的冲击能量(相当于人类踝关节的5倍抗压能力),这得益于其独创的“模型预测控制算法(MPC)”:通过预判未来0.3秒的运动轨迹,实时调整28个关节的扭矩分配。

仿生关节的精密映射:特斯拉Optimus的工程学实践

特斯拉Optimus的关节设计严格遵循“人体运动链”原理:肩部采用5自由度球窝结构(模仿人类盂肱关节的活动范围),手腕融合旋转-弯曲复合运动(精确复现人类腕部的25度侧偏角)。

其手指关节的微型电机阵列(每平方厘米集成3个扭矩传感器)实现了0.1毫米级抓握精度,能稳定夹持从鸡蛋到扳手的各类物体。

重力适应新范式:东京大学JAXA太空机器人

在JAXA(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太空机器人项目中:

人形机器人通过“可变刚度驱动器”解决微重力环境下的运动难题。其腿部关节能在0.01秒内切换刚性模式(行走时提供支撑)和柔性模式(漂浮时减少能量消耗),配合基于陀螺仪的“虚拟重力场算法”,即使在空间站失重环境下也能保持类地球重力运动模式。

这些突破本质上是在不同维度上解决“人形结构如何继承人类环境知识”的核心命题:

Atlas复用人类的动态平衡经验;

Optimus继承人类的工具使用数据;

JAXA机器人拓展了人类运动模式的物理边界。

正是这些技术基座的叠加效应,使人形机器人成为当前唯一能同时满足现实环境兼容性、工具泛用性和物理扩展性的智能载体。

多模态感知的集成优势

时空对齐的技术攻坚

当机器人伸手抓取水杯时,需要同步处理三个关键信号:

视觉确认杯体位置(延迟<20ms);

触觉感知握力大小(采样率2kHz);

前庭觉维持身体平衡(加速度计精度0.001g)。

英伟达的Project GR00T通过“时空戳同步协议”,将三类传感器的数据流对齐至微秒级,使得机器人能在0.5秒内完成从视觉识别到稳定抓取的全流程。

触觉感知的密度革命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触觉手套实验显示:当指尖传感器密度从4个/cm²提升至16个/cm²时,物体材质识别准确率从72%跃升至94%。

这启发了Shadow Robot等公司开发“仿生触觉阵列”——在机器人指尖集成200个压阻传感器,配合热传导涂层,不仅能感知压力分布,还能识别物体表面温差(精度达0.5℃)。

感知-动作的闭环升级

MIT研发的“触觉反馈强化学习”框架证明:加入触觉信号的机器人,其操作失败率比纯视觉系统降低68%。

例如在插拔USB接口的任务中,触觉数据能让机器人感知到接口金属片的微小形变(约0.05毫米),从而实时调整插接角度。

通过复用人类感知系统的进化成果,在硬件层面天然适配人类主导的物理世界规则,这是轮式或固定形态机器人永远无法跨越的具身智能门槛。

人形机器人为具身智能提供最佳学习训练进化路径

我们都知道sim2real这种训练学习范式是机器人学习的最佳路径之一,而当前的大部分sim2real的模拟器和设计的训练内容,都是用于训练人形机器人执行人类任务或者模仿人类运动的。

众所周知,当前的人工智能依旧是处于一个卷高质量数据的时期,许多基于人形机器人的虚拟模拟器和训练数据的加持使得基于人形机器人的具身智能技术能够获得充分的训练数据,从而获得更好的真实世界的泛华结果。

数字孪生训练场:NVIDIA Isaac Sim的百万次跌倒

在NVIDIA Isaac Sim虚拟环境中,人形机器人通过“批量并行学习”加速进化:同时启动5000个仿真实例,每个实例每天模拟8000次跌倒。

通过分析跌倒时的关节力矩分布数据,算法在72小时内就能优化出比人类经验更优的防摔策略——例如在即将失去平衡时,优先收缩腰部而非迈步调整(减少30%能量消耗)。

脑机接口的运动解码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脑机接口实验取得突破:通过植入式电极阵列解码猕猴的运动皮层信号,能提前200ms预测其肢体运动轨迹。

这一技术移植到人形机器人后,当操作者想象“抬手”动作时,机器人能同步生成对应的运动指令(延迟控制在50ms以内),为远程操控提供了神经级响应速度,也为具身智能提供了一种新的训练和进化路径,输入的数据集可以直接来自于人体的大脑,这种从“脑到脑”的训练方式也是人形机器人所独有的。

因为人脑下达的指令都是发送给四肢以及人体的各个感知器官,只有人形机器人具备此类模块,如果未来脑机接口这项技术得到突破,那么人形机器人则能够在通往完美具身智能的道路上再进一大步。

自主进化的运动策略

DeepMind开发的“演化强化学习”框架,让机器人在虚拟环境中自主进化行走策略。算法通过随机突变生成数万种步态模式,再根据能量效率(单位距离耗电量)和稳定性(跌倒概率)进行自然选择。经过15代迭代后,机器人行走速度提升210%,能耗降低57%,甚至演化出人类不具备的运动模式——例如利用手臂摆动产生额外推进力。

当其他机器人形态还在通过试错积累基础动作库时,人形结构已通过sim2real甚至是神经接口,站在了人类十亿小时级行为数据的肩膀上。

应用场景的范式重构当七旬老人自然地把药片放进机器人掌心时,一个新时代悄然降临——

丰田实验室发现,只要机器人递东西时肩膀倾斜角度和人类误差不超过3度(约一根头发丝的偏移量),近八成老人就会忘记它是机器,从冰冷的机械造物变成了提供“情绪价值”的伙伴。

这种身份转变的秘密藏在我们的神经回路里:大脑会不自主地把类人形态的智能体划入"同类"阵营。毕竟在这个人类主宰的世界里,长得像人才有可能打破人类内在的“防备心”,在各个应用场景中称为人类的最佳拍档。

从工具到伙伴的身份跃迁

丰田护理机器人的情感接口实验揭示了形态可信度的临界值:当机器人肩部倾斜角度与人类误差小于3度,语音响应延迟低于400ms时,78%的老年受试者会无意识地将机器人视为"陪伴者"而非"设备"。

这种转变源于人类大脑中镜像神经元系统的激活阈值——只有符合生物运动规律的形态,才能触发情感共鸣的神经机制。

亚马逊仓储的零改造革命更具经济说服力:传统仓库为适应机器人搬运,需要投入每平方米120美元的设施改造费;而人形机器人直接操作现有叉车和货架,节省了85%的部署成本。

其核心优势在于物理操作界面的无缝继承——人类员工培训3个月才能掌握的液压托盘车操作技能,人形机器人通过复刻人类动作数据,仅需72小时即可熟练作业。

社会生态的适应性进化

迪拜警用机器人项目提供了形态威慑力的量化证据:配备类人外形的巡逻机器人使商场盗窃率下降27%,远超轮式机器人的9%下降率。

犯罪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类对直立行走形态的威胁感知强度是其他形态的2.3倍,这源自百万年进化形成的掠食者识别本能。

在教育领域,巴黎索邦大学的对照实验显示:采用人形机器人Nao进行教学的班级,物理知识留存率(6周后测试)达68%,远超平板电脑教学的42%。其奥秘在于具身认知的镜像效应——当机器人用类人手臂演示杠杆原理时,学生大脑的运动皮层会同步激活,形成肌肉记忆式的深度学习。

在技术层面,人形机器人正在重构全球产业链:

硬件层:高精度力矩伺服电机需求激增,日本哈默纳科(Harmonic Drive)的应变波齿轮精度突破至30角秒(比工业机器人高3个数量级)。

软件层:NVIDIA为具身智能定制的Thor芯片,其transformer引擎专门优化人体运动预测模型,推理速度提升40倍。

生态层:宇树科技Unitree H1开源人形平台上线半年,GitHub涌现4300个运动控制算法分支,其中17项创新已被波士顿动力采用。

这种技术扩散的根源,在于人形机器人作为通用形态接口的独特地位——它既能复用人类积累的物理交互数据,又能为AI算法提供标准化的测试基准。

总结

人形机器人最聪明的设计,其实是它的"不创新"——当工程师选择复刻人类身体时,本质上是在利用二十万年进化筛选出的最优解。

就像智能手机的充电口统一成Type-C,人类形态本身就是地球文明的通用接口:它让机器人能直接插进现成的工具库、社交规则和物理空间,省去了重新发明"车轮"的麻烦。这种跨物种的兼容性,让钢铁之躯无需改写人类文明的操作系统,就能在超市推车、医院递药、工厂拧螺丝时,像人类员工般即插即用。

或许真正的智能革命,就是学会对进化史保持敬畏。

——毕竟当机器人能无缝接入人类所有基础设施时,它们便天然成为了具身智能技术的最佳载体,就像一把能打开所有文明密码的万能钥匙,而这把钥匙的形状,早在百万年前就被我们的身体亲手铸就。

BY:深蓝具身智能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其任职机构立场及任何产品的投资策略。本文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您认为本文对您的知识产权造成了侵害,请立即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半导体设备ETF基金(SZ159327)$ $恒生互联网科技ETF(SZ159202)$ $机器人产业ETF(SH560630)$